選修課介紹

醫療人類學
課程簡介:
醫療人類學是二十世紀中快速成長的人類學領域,研究的範圍含蓋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醫療相關的議題,從生物文化角度探討人的身體、健康、疾病與治療,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人類學的研究,許多的研究成果亦極具應用價值,可用來改善人類的健康問題。而本課程的內容包含當代醫學人類學的發展史、理論、重要研究議題及應用等。

教學目標:
(1) 熟悉並使用生物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人類的健康問題。
(2) 了解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如何去建構健康、疾病、治療與療效的概念。
(3) 了解權力、社會位階與經濟因子如何影響人的健康。


醫療社會學
課程簡介:
在任何社會中,總是會有某些人是健康的而其他的人則否,也許和你所期望的不同,相對的來說健康是稀有而具有高價值且必需的,健康就如同財富、教育或是地位一般,都是具有社會性的,並且在社會中是非常不均等的分配。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例如人們如何吃、在那裡運動、對於疼痛如何感受、如何反應、對醫囑遵循的意願等等,這些都無法獨立於社會力的影響,因此健康與疾病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議題,也就無法被排除於傳統醫療專業之外。醫療社會學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次領域,它主要是將社會學的觀點、概念、理論和方法應用到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之相關現象上,醫療社會學所涵蓋的知識主體將健康與疾病放在社會、文化和行為的脈絡中而加以探討。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熟悉與瞭解健康、疾病和醫療照顧系統中之相關的社會學觀點,除了以理論的觀點和實證的資料為基礎,來探討健康和疾病的社會意義之外,並能瞭解健康專業的發展現況,和比較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醫療照顧體系之過程與結構。


醫療化生殖與全球脈絡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經由三個單元,探索將輔助生殖科技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RT) 融入不同情境脈絡下的多重層面。在這三個單元中,學生將學會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新興生物醫學實踐的發展和傳播的各種積極與消極的影響與含義。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將探討輔助生殖科技的起源、各界對使用輔助生殖科技的許多不同看法,以及親屬關係、家庭結構和性別規範概念因輔助生殖科技的轉變。在第二單元中,我們將開始思考輔助生殖科技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的傳播,以及在這些新情况下,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員所可能受到的社會文化上的影響。在最後一個單元中,全球輔助生殖科技使用率的增加所推動的人類與生物基因材料逐漸增強且跨越脈絡的移動性,將是我們探討的主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1)培養學生對於輔助生殖科技的發展和傳播如何影響社會文化、法律和倫理的理解;(2)向學生介紹早期女權主義對於輔助生殖科技的批評,以及這些批評在過去30年中是如何演變的 —— 翻轉了人們對於性別、能動性和權力的理解與概念;(3)教導學生如何批判性地分析生物醫學科技全球傳播的性別、階級與跨境意涵,以及生物醫學科技全球傳播對於國家與全球衛生保健政策/建議的意涵;還有(4)培養對於醫療保健商業化以及其對於分層生殖和更廣泛的醫療不平等的影響與意涵的批判性理解。


性/別與身體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是討論當代理解性/別與身體相關研究的課程,目的是讓參與課程的同學理解在生物性、社會性與科技性的性/別與身體建構。Gender、sex and bodies 在當代的社會學、和相關的女性主義研究裡,是如何被理解和討論的?特別是中文的『性別』隱含了sex(性)和gender(性別)這兩個概念,但是在使用上以及社會和媒體大眾在討論性別時,很自然地把sex and gender視為理所當然。這門課主要是針對相關的性/別與身體的研究討論,期待藉由文本閱讀與課程討論中,去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對性/別與身體的刻版印象。

教學目標:
本課程希望提供給對性別研究有興趣的同學 (已經上過基礎性別研究相關的課程或者沒有接觸過者),透過文本閱讀跟上課的討論,理解性/別刻版化的由來;其次,本課程希望藉由檢視當代女性主義研究方法上的討論,進一步認識目前有哪些研究取徑理解相關的議題。本課程將會介紹當代幾個重要的研究者:例如當代的台灣女性主義者:成令方、吳嘉苓等;以及西方女性主義者Judith Butler以及科技女性主義學者Donna Haraway等,希望藉由本土與西方女性主義者對性別與身體的研究,重新認識性/別與身體。


整合營養學與健康文化
課程簡介:
“整合營養學與健康文化” 課程結合傳統醫藥知識、現代保健醫業及營養學與原民文化創意產業之教學,配合實作及實地探討原住民文化及產業綠資源,內容涵蓋傳統及現代健康、保健、疾病營養,台灣原民化、特色產業資源,第一年將培育具文化科技健康產業尖兵教育,首先親臨新竹尖石鄉探討泰雅族部落之文化,產業資源,應用整合營養學之知識和技術,學習如何以慢性疾病預防和照護為目的並佐以實證科學驗證建構泰雅族部落之創新健康文化民生產業之新課程。

教學目標:
國內醫護之健康管理和飲食營養已逐漸將傳統醫藥理論及(藥)膳食營養結合基本東方醫學知識。整合營養學目標是整合現代與傳統醫學之營養學、除加以實證科學之佐證外,本課程目標由細胞及標靶營養學、傳統醫學理論之營養學、食療保健和預防醫學。是以西方飲食結構和泰雅族部落之文化及特色食材結合現代營養、食品加工技術並配合中醫藥學之理論基礎。如何結合台灣特有綠資源及原民文化推動健康民生創新產業,配合國人健康促進之營養和保健食品、食品安全開發研究之專業知識應用為教學目標。



應用統計學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在介紹行為與社會統計的基本概念,特別是研究過程的邏輯與方法,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的資料,並且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其意涵。本課程希望能夠幫助學生處理這些複雜的資訊,也使學生能夠做好閱讀和瞭解出版於專業期刊中之研究論文的準備。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經由討論與實地演練的方式,讓同學有機會建立一些基本的統計概念與能力,為培養獨立執行研究計劃作準備。


健康、老化與長期照護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透過在社區中實地踏查及訪問,重新思考「活力展齡」(active ageing)的概念,認識「老有所用」的精神,課程中將展示在城鄉中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相互支持的在地老化生活圈。具體來說,本課程面向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議題,從學校周邊社區著手,結合具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不同專長的授課教師,引導學生操練社區健康的議題,深入了解社區長者的日常生活樣貌與需求,思考除了醫療資源、福利與服務輸送外,人要在社區中健康老化,還需要哪些元素?對高齡者友善的社區,是否也同時適宜其他年齡層生活及工作?誰可以營造一個宜居的健康社區?

教學目標:
搭配北醫學生的專業訓練,本通識課希望培養學生瞭解與分析社會現象,並且活用所學知識改善高齡社會的問題。跨學科的授課教師群,主要將透過討論課,深入淺出培養學生人文社會科學觀察與發掘社會現象的方法,並提供田野場域,讓學生練習觀察社會現象與分析議題的能力,最後要求學生提出解決或改善實踐場域的方案,作為儲備知識活用於改善社會議題的能力。方案的設計需奠基在對於場域現況的理解上,此為評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