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長兼副教授

蔡博方

                韋伯研究與近代中國

Max Weber研究在2000年開始出現一股全球復興的趨勢,Max Weber Studies期刊於2000創刊是關鍵指標之一。其原因除了韋伯全集編纂已接近完成、各國的比較研究也穩定累積之外,更與Global Young Weber Scholar跨國學術網絡的建立有關。近20年的韋伯研究重心也從詮釋文本、建構理論逐漸轉向「繼受脈絡」與「當代應用」兩方面。在這個研究典範轉移中,我的貢獻在於:以當代中文學界的韋伯研究成果為研究素材,進行知識社會學的韋伯繼受研究,同時也以晚清民初中國社會為對象,發展具有當代應用意涵的韋伯式社會學,兼顧法律、宗教與文化三面向。

在繼受脈絡方面,我在2016年發表的The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Max Weber's Sociology in China and Taiwan一文,首度以將中文學界的韋伯研究(包含繁簡體),對照德文、英文的韋伯著作與二手研究,進行翻譯性、互文性的學術發展史研究。這個研究梳理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韋伯百年繼受史(包含翻譯與引介)。在當代應用方面,我的貢獻在於:引入對於傳統中國法律的研究成果,修正並延伸韋伯對於「宗教」概念在中國社會的適切性。由於韋伯的「世界宗教」概念無法兼顧非一神教(或救贖宗教)的東亞文明,因而他的「儒教/道教」概念忽視了傳統中國士人群體實際上長期掌握地方層級的訴訟事務。納入法律實踐的「多元脈絡性」之後,我可以更完整地分析「儒教」的社會作用。與此同時,我的研究也從承載者階層的角度,把未能取得功名的士人(指,幕友與訟師)納入地方州縣官審判的分析視野,修正了韋伯對於「士人群體」的界定,並依此「正統/異端」張力並非位於「儒教/道教」之間,而是「儒道/律訟」之間。

目前為止,我同時進行「繼受脈絡」與「當代應用」兩方面研究,而未來發展,我將以此基礎來連結公民身分與專業主義的概念,建構一個適合分析晚清民初中國社會,也適合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的韋伯式社會學。

著作

蔡博方 (2020) 通过「合意」建构的三元行动理论:重探韦伯的〈關於理解社會學的一些范畴〉。《社會》,第40卷,第3期,頁32-57。

Tsai, Po-Fang. (2020) Between Translations and Monograph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on Max Weber-Recep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Max Weber Studies, 20, 1, 57-81.


蔡博方,(2019),〈重探「作為志業」的可能?「職業專業」脈絡下的志業演講〉,
鄭志成主編,《堂堂溪水出前村韋伯兩篇演講志業分論》,頁61-89,台中:東海大學通識中心。

Tsai, Po-Fang. (2016) The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Max Weber's Sociology in China and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2(1): 118–133. SSCI收錄期刊)

 Tsai, Po-Fang. (2014) The Legal Etho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Two Neglected and Rival Legal Specialists . Max Weber Studies, 14, 1, 55-77.




       公民身分與社會理論

從博士論文階段,我就開始嘗試著以社會理論的視角來分析公民身分(citizenship)這個社會科學中的關鍵概念。

這方面的研究首先涉及到的議題,是社會科學之中的規範性研究與經驗性研究的區分與整合。在規範研究之中,當代的政治哲學、政治理論已有不少對於公民身分的討論;在經驗研究之中,社會學、比較福利政治、移民研究等也累積了不少個案研究。而我希望從社會理論的角度,將規範研究中的經驗想像、經驗研究中的規範投射於加以相互參照比較,使兩者不在自我隔離於對方,並且能夠嘗試吸納彼此的研究成果。

除了從社會理論的視角進行上述研究之外,我近年來也開始從歷史經驗素材中找尋可以具體落實這樣思考的個案研究。其中一項,是透過晚清民初的近代報刊作為材料,考察其中相關論述對於「理想公民」的建構為何。另一項則是引進「專業主義」概念的討論,刻畫西方社會中對於專業人士的想像,如何實際上構成了另一種理解公民身分的關鍵角度。在這兩種研究發展的未來規劃中,我希望可以進行公民身分概念與實踐的跨文化比較。

著作

蔡博方,(2019),〈公民身分、專業主義與現代性:歷史經驗與理論系譜〉,湯志傑主編,《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第五章,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蔡博方 (2016),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份:以《申報》為例的反思。傳播研究與實踐,第六卷,第二期,頁141-172。(TSSCI收錄期刊)

蔡博方 (2014)公民身分社會學的理論企圖:規範性與經驗性研究的整合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1期,頁43-91。(TSSCI收錄期刊)





       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

在台北醫學大學任職的經驗,讓我有極佳的機會以自己在社會學方面的專長,來參與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參與的研究大致上有兩個議題:大體解剖課程的醫學人文關懷、 醫學系學生的初階臨床體驗課程。

在醫學教育之中,大體解剖課程對於20歲左右的醫學生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課程,也是一個重要的通過儀式。醫學生們在這個課程中首次接觸到捐贈的大體老師,並以此作為學習解剖學知識的重要依據。北醫大的大體解剖課程搭配著「家屬訪談」與其他相關儀式(啟用、火化等等),以期望帶給學生更多醫學知識以外的人文社會知識。我參與的研究是由一個跨領域的團隊所組成,包含邱瑞珍(醫學系解剖科)、韓德彥(通識中心/學輔中心)、曾美芳(通識中心)老師,持續研究家訪、儀式、工作坊等等課程介入帶給醫學生的影響。

此外,醫學生從基礎醫學至臨床醫學的階段,仍有許多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例如:大一至大四的初階臨床體驗、大二的醫學與社會、大五大六的跨領域人文反思。以這些課程為對象,我也參與到北醫大醫學系醫學教育暨醫學人文科的研究團隊之中。其中,「初階臨床體驗」(early clinical exposure)或稱「習醫之道」(on doctoring)的教學課程,是一個透過北醫大「一校三院」體系諸多臨床教師協力的長期課程,並且持續累積縱貫性研究(longitudinal study)計畫。此研究不僅著眼於分析醫學生個人在學習動機與基礎醫學上的學習成效,更同時探討了北醫大一校三院在執行ECE課程時展現的不同組織文化、學習氛圍與導師風格。

著作

Chiou, Ruei-Jen, Po-Fang Tsai and Der-Yan Han. (2021) Impacts of a gross anatomy laboratory course on medical students’ emotional reactions in Taiwan--the role of high-level emotions. BMC Medical Education21:489.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1-02923-1 (SSCI)

Tang, Kung-Pei, Mei-Ling Sheu, Yi-Hsin Elsa Hsu, Ya-Ting Yang, Ruei-Jen Chiou, Chien-Chih Wu, Chien-Yu Chen, & Po-Fang Tsai*. (2019) Validation of The Positiv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Readiness Scal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3(4): 227-236. DOI: 10.6145/jme.201912_23(4).0005

Tang, Kung-Pei, Chien-Yu Chen, Ming-Shun Wu, Tzu-Tao Chen, Bei-Wen Wu, and Po-Fang Tsai*. (2019) "Correlation between early clinical exposure environment, attitudes toward basic medicine, and medical students’ basic scie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BMC Medical Education 19(1):183.  doi: 10.1186/s12909-019-1612-0

邱瑞珍、韓德彥、蔡博方* (2019) 大體解剖課的醫學人文意涵:以大體老師家屬訪問為例。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第六期,頁1-26

Chiou, Ruei-Jen, Po-Fang Tsai and Der-Yan Han. (2017) Effects of a “silent mentor” initiation ceremony and dissec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y and learning. BMC Research Notes 2017, 10:483. DOI 10.1186/s13104-017-2809-0



關於我個人的研究著作,詳見以下兩個網站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Po_Fang_Tsai

https://pofangtsai.academia.edu/